灌肠法的临床应用
浏览次数:164灌肠法的临床应用
灌肠法是临床常用治法,被广泛用于各科临床,尤其是肛肠科,并以其独特的优点在临床上发挥着中药的作用。灌肠法是从肛门注入灌肠药物,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结肠及直肠黏膜而达到治疗效果①。
一、灌肠法体位选择
传统灌肠体位为左侧卧位。此体位灌肠有利于患者腹部及肛门括约肌松弛,便于插管;但左侧卧位时腹腔内压力压迫乙状结肠,使肠腔变窄,会影响灌肠液在肠腔内的保留时间,从而影响软化粪便、刺激肠蠕动、清洁肠腔的效果。后来,则是根据年龄、疾病等情况选择不同体位进行灌肠。
1、右侧卧位:阿米巴痢疾患者
优点是可以减少腹腔内压力对盲部的压迫,使灌肠药物直接作用于回盲部。如阿米巴痢疾患者因病变部位多在回盲部,故多采取此体位保留灌肠。
2、膝胸位:软化粪便、清洁肠道
优点是灌肠药物进入肠道较传统左侧卧位深,保留时间长且不易外溢;此外,肛管也较传统左侧卧位易插入,患者痛苦小。因而采取此体位软化粪便、清洁肠道的功效更佳。
3、左侧俯卧位:肛门括约肌松弛
患者取左侧卧位,退裤至膝下,左下肢伸直,右下肢屈曲,嘱患者将身体向左旋转30°-40°,使其呈侧俯卧位,臀部垫高20-25厘米。优点是避免了传统左侧卧位的缺点,灌肠药物在体内保留的时间较久,可更好地达到灌肠目的。肛门括约肌松弛的患者多采取此体位。由于肛门括约肌松弛,采用此体位灌肠,药液不易从肛门溢出,有利于在肠腔内的保留,因而采取左侧俯卧位灌肠效果更佳。
4、体位变换:慢性结肠炎
患者先取左侧俯卧位,充分暴露肛门,插入肛管灌入灌肠液。灌肠液进入肠腔时,患者依下列体位进行往返慢速转动:左侧卧位-俯卧位(头低15°-20°,膝胸位)-右侧卧位。每种体位持续10秒,全部灌肠液约5分钟灌注完毕。按相同方法进行体位循环反复3-5次,平卧5-10分钟。其优点是减少灌肠药液外溢,有利于肠黏膜的充分吸收。慢性结肠炎患者采取此体位效果最佳。
二、灌肠法临床应用
由于肛肠疾病大多病变在结、直肠,采用灌肠法治疗可以直接到达病变部位,从而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。
1、痔疮
宋丙跃②自制混合液(一清胶囊4g,云南白药4g,肾上腺素0.5mg,庆大霉素16万U,生理盐水80ml)灌肠治疗痔出血500例和术后痔核脱落期出血60例,结果痔出血治疗1个疗程痊愈率为96.4%,术后痔核脱落期出血治疗1个疗程治愈率为93.33%。
2、肛窦炎
秦建平③采用中药液灌肠(苦参、皂刺、三棱、莪术等各20g,冰片2g)与九华痔疮栓纳肛治疗肛窦炎50例(治疗组),与口服安必仙、灭滴灵治疗肛窦炎的34例进行对照,结果治疗组治愈率84%,对照组治愈率29%。
3、慢性结肠炎
付学源等④统计40片中药液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文献资料,结果显示,灌肠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较高的治愈好转率。
三、灌肠法的优缺点
灌肠法在肛肠科的临床应用效果较好。灌肠法直接给药,使肠黏膜吸收达到治疗效果,避免口服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及胃液对药物作用的影响。
但是灌肠法给药途径有限,无法在可视条件下使灌注药物达到深部确切病变位置,影响灌注药物量及疗效。
参考文献:
①龙祯,王立柱,葛亚娟.肛肠科灌肠法概述,中国肛肠病杂志
②宋丙跃.药物灌肠治疗痔疮出血及术后痔核脱落出血560例.中医外痔杂志
③秦建平.中药灌肠治疗肛窦炎50例.实用中医药杂志
④付学源,王真权.近5年来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.现代中医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