利用中医“下病上治”理论来治疗痔疮
浏览次数:201利用中医“下病上治”理论来治疗痔疮
1、什么是“上病下治”、“下病上治”?
“上病下治”、“下病上治”是中医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,本着整体观念,结合人体脏腑、经络、九窍、表里上下,以及气血运行之间相互联系、相互影响的关系而确立的治疗大法。
所谓“上病下治”,即上焦(有时指中焦)及偏于体表上部的一些病症采用调整中焦、下焦为主作为治疗的手段和方法;而“下病上治”则为下焦(有时指中焦)或是偏于体表下部的一些病症,采用调整上焦或中焦为主作为治疗的手段和方法。
举例来说,咳喘患者如果单从临床证候的表面现象分析,它似乎是与上焦肺脏最有关联,但是中医认为有不少虚证咳喘,用普通降逆平喘治肺的方法每每乏效,而须用温肾摄纳等治下焦的方法处理,这就是“上病下治”法。
又如小便不通明明是下焦膀胱的证候,但在临床上有时采取通利小便的方法不能奏效,而用开肺气或补中气等治理上焦、中焦的方法,居然获得显著效果,这就是“下病上治”法。
2、如何利用“下病上治”理论来治疗痔疮?
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54953部队卫生队的张效林、程自良、申玉忠等根据中医理论经络学说,在上肢循经取穴,以小剂量药物穴位注射治疗各类各期痔疮,取得满意疗效。
治疗方法
①取穴:循手太阴肺经,在尺泽穴与太渊穴的连线上,用双手拇指指腹交替按压,在被压点上出现肤色变色,凹陷或显示有指纹的就是本穴,暂命名为痔疮阿是穴。
注:为了便于初学者容易掌握取穴方法,根据我们临床数百例取穴部位的观察,痔疮阿是穴的具体部位,在手太阴肺经尺泽穴下三寸为痔疮阿是一穴,太渊穴上三寸为痔疮阿是二穴。
②治疗:取5毫升注射器一具,选用齿科5号麻醉针头,选用复方丹参(2毫升)或654-2(10毫克)的混悬液,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,局部皮肤常规消毒,针刺入后,患者有酸麻胀感,多数患者针感向下放射至拇指、食二指,抽无回血后,缓慢推注药液,每穴每次各注0.5毫升(两穴),左右两侧隔天交替注射,每天一次,五次为一疗程,对照组110例,单纯采用针刺捻转手法,留针30分钟。
③反应及处理:常见反应偶有晕针,按晕针处理,40%病人有口干、面红,是654-2药物反应,可在40分钟后消失。
④其它治疗:一般不配给其他治疗,如伴有肛裂可给肛裂软膏(自配),便秘者可给导泻药物,脱肛者,可用丁字带固定。
⑤禁忌:孕妇禁忌。
结果:
①疗效标准:
治愈:便血,疼痛消失,指和吸收;
好转:症状明显改善,痔核明显缩小;
无效:症状无改善,痔核同前。
②治愈518例,有效40例,无效22例,总有效率96.2%。
③治疗结果表明:内痔Ⅰ、Ⅱ期,血栓外痔有明显的疗效,混合痔、炎性外痔、静脉曲张外痔疗效较好,环状痔、内痔Ⅲ期、结蹄组织外痔疗效次之。
典型病例:
例一:吴XX,男,37岁,某运输公司干部,1986年10月23日来诊。患外痔6年,时好时犯,近5天加重,疼痛难忍,曾在XX医院诊为血栓外痔,住院5天保守治疗未见好转,转来采用本法治疗。
症见精神欠佳,痛苦面容,行走艰难,坐时疼痛加重,只能伏卧床上。局检胸膝位,3点上有一紫黑色肿物质硬,触疼,约3*4厘米大小。诊断:血栓性外痔。
治疗:第一次穴位注射后,疼痛减轻,第二次症状基本消失,经六次治疗,痊愈出院,随访一年未复发。
例二:陈X,女,34岁,某公司职工,1986年11月4日来诊。患内痔13年,经常大便干燥,便血,时多时少,经区医院诊为内痔,曾服化痔丸,外用痔疮膏等药物治疗为能见效,转来我院治疗。
症见面容淡黄,精神欠佳,来诊时正遇便血加重,便后肛门部有异物感,可在10分钟后自行还纳,无疼痛。胸西位局检见齿状线以上11点上有一紫红色肿物隆起约2*2厘米大小。诊为内痔Ⅱ期。按本法治疗:第一次后,便血消失,大便通畅,四次后痔核消失,随访一年无复发。
穴位注药治疗痔疮,是中医肺主皮毛,肺与大肠相表里,下病上治,左病右治的理论为基础,在病人上肢手太阴肺经的痔疮阿是穴上注射活血化瘀,改善微循环的复方丹参及654-2药液,利用针刺和药物的双重作用,达到治疗痔核的一种治痔新方法。